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作动态 盐城党史 盐城方志
当前位置: 首页 > 盐城方志 > 古今人物 > 古代人物
柳敬亭
来源: 时间: 2015-10-21 浏览次数: [ ]
   柳敬亭(1587?1670) 评话艺人。本姓曹,生于明代南通余西场,后随父曹应登迁居东台曹家庄(今时堰镇),15岁时因触犯家规,只身出走,流落江湖。一次,他在安徽宣城的一棵柳树下休息,想到自己是个逃家之人,不宜再用原名,便改姓柳,取名逢春,号敬亭。

柳敬亭口才极好。他身无分文,全借说书糊口。由于他有惊人的记忆和出色的華仿能力,颇得广大听众的佳赞。18岁时,他拜说书名家莫后光为师。莫“教其养气、定辞、审音、辨物、揣摩”等评话艺术理论。在名师指导下,柳技艺大为长进,先后在扬州、杭州、南京等地献艺,倍受听众欢迎,时有“行遍天下无对手”之誉。一次,在左良玉军中,他表演了最拿手的评话《秦叔宝见姑娘》,绘影绘声,语惊四座。散文家张岱曾说,柳在说《水浒》故事《景阳岗武松打虎》时,先不说老虎如何凶猛,却尽景渲染武松投店大饮。说武松到酒店,店中偏偏无人,从而逗出了武松“蓦”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罐都瓮瓮有声,闲中作笔,细微至此”(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清初文学家、思想家黄宗羲赞誉柳“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或如风号雨语,鸟悲兽骇”。柳曾在南京秦淮河的“长吟阁”说书,声名很高。清吴伟业《柳敬亭传》里称他的说书效果是“一座倾靡,诸公以此重之”。王士禛《分甘余语》中说他“所至逢迎恐后”。柳敬亭评话的独特风格,对中国评书艺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已故扬州评话家王少堂曾说:“《水浒》的老祖,大家都晓得是柳敬亭。”

柳敬亭还是一位具有高尚民族气节和见义勇为的人,有“义士”之称。明神宗后期,政治腐败,阉党横行,社会矛盾激化。崇桢时,在农民大起义的压力和清军进攻的威胁下,一部分江南士大夫继东林党而起,组织复社,主张改良政治以挽救社稷。柳与复社成员过往甚密,抨击阉党。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南下,镇守武昌的明将左良玉很赏识柳的才干,相见恨晚,遂留其于幕下起草檄文并委以重任,出使南明政权所在地南京。

柳敬亭晚年曾到北京,后仍回安徽庐江及南京等地说书,尽管穷困潦倒,晚景凄凉,却始终不向清廷屈节。康熙九年(1670)柳敬亭病逝,终年83岁。柳死后葬于苏州,遗有说书原本《柳下说书》八册百篇。

【打印本页】【关  闭】
主办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盐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盐城市世纪大道21号
苏ICP备090245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