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工作动态 盐城党史 盐城方志
当前位置: 首页 > 盐城方志 > 文化渊源
民国期间苏北淮南盐区废灶兴垦史研究
来源: 时间: 2014-01-01 浏览次数: [ ]
 

民国期间苏北淮南盐区废灶兴垦史研究

 

于 海 根

 

江苏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东部地区,地处海湾,古为淮南产盐之地。从20世纪初起,民族资本家、官僚、地主、商人等纷纷在此举办盐垦公司,收并亭场草荡,实施废灶兴垦,并一度掀起办垦狂潮,成为淮南盐区盐垦经济兴衰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兹就苏北沿海各盐垦公司废灶兴垦的历史背景、兴垦过程、实绩和成败原因等作一探讨,以为今天开发滩涂,发展沿海经济提供参考。

一、盐区废灶兴垦的历史背景

江苏北部淮南盐区,产盐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海盐之饶”。汉武帝元狩年间,朝廷在全国产盐大县盐渎(晋改为盐城县)设置了盐铁官署⑴。唐宝应元年(762),淮南设有海陵监和盐城监,专门管理食盐的生产与收购,宋真宗时,淮南,通州利丰监、泰州海陵监、楚州盐城监年产盐达156.2万石,以每石50斤计,折合为7810万斤⑵。南宋后,黄河夺淮经苏北境内入海,大量泥沙淤积,海涂日扩,潮汐不至,卤气渐淡,范公堤西亭场纷纷废置或东移,场灶产量大减。明清后,海岸线东延迅速,仅以“为民生利,乃城海上,环城皆盐场”⑶的盐城为例,明神宗年间(1573—1620),城厢离海三十里,站在城墙上可以观海,其时知县杨瑞云有《盐渎感事》诗描述到:“盐渎不堪问,萧萧风苇间。饶城唯见水,临海故无山。”⑷到清乾隆时(1736—1795),盐城已离海边百余里了。清以后,随着海滩的不断增扩,引灌海水逐渐困难,昔日配煎草荡,产盐之所,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加上上游洪泽湖、淮河经常溃决发水,大水过境,淡流冲洗,以至范堤以西原有煎灶逐步撤并,盐产量不及历史上产盐高峰的六分之一。仅以淮南中十场为例,清嘉庆年间(1796—1820),茶、角斜、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刘庄十场共产煎盐80万引,而到清末的光绪年间(1875-1908),十场产盐仅有34.89万引,短短80年间,产量就下降了65%以上,足见清末的淮南盐业生产已呈江河日下之势。

淮南盐业到了近代迅速衰竭,主要原因是黄河夺淮引起海势东迁,以至沿海亭场卤淡东移。除此以外,还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其一,灶民流失严重,直接影响盐业生产的发展。清末,商办盐灶只知苛求获利,灶丁无着,纷纷逃亡。清末文人田北湖著文指出:“近年淮南盐产额奇绌,时时脱档,虽由海岸东伸,潮远卤薄,然草荒价贵,实为祸源。灶丁方困苦无告,豪猾又争垦荡田,两害相乘,灶丁逃亡多矣。今草一担,值钱五百文,需两担草煎一桶盐,而商人每桶盐只给钱九百文,人非至昏极黑,孰甘折阅从事者毋怪煎丁之废煎也。”田北湖还说:“灶丁受商虐,其状至惨,吾历诸场,见灶民裸居而草食,胫肘生盐霜皆成腊肉,问其何以不衣布食谷,则曰商人层垒盘剥而克扣之,日给粮钱数十分耳。盖范堤邻近之民,役力于灶下者,无不同此荼毒。自盐商视之,曾不若犬豕马牛矣。”⑸田北湖的叙述是盐区广大灶民陷入悲惨处境的真实写照。为了生计,广大灶民不得不大批的逃亡。光绪年间,淮南盐区每年都有千余灶丁失踪无着,灶民大量的逃亡,严重地影响了各场盐业生产的发展。

  其二,煎盐方式落后,本重利微,煎不如垦。淮南制盐用草煎,劳动生产率很低,成本很高。而且,产盐质量差,销售价格低,得不偿失。而淮北制盐引潮水滩晒,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廉,事半功倍。据李积薪著《江苏盐垦》统计,淮南盐区制盐成本高于淮北晒盐的 13-15倍之多,同时淮南煎盐所用烧草数量可观,每灶一亭其蓄草供煎之地,须数十亩甚至数百亩,更是本重利微,极大地浪费土地资源。而舍煎改垦,种植粮棉,财利远大于煎盐。所以在大规模的废灶兴垦之前,沿海已有不少灶民在其荡地上种植麦、豆等粮食,朝廷颁布的产盐区禁垦通告也无法制止这种日盛的私垦现象。整个淮南盐区已缓慢地由盐业向盐垦并举的方向发展。

  清政府面对灶衰垦兴的局面,不得不在淮南部分盐区作放垦的偿试。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派合肥人蒯光典到盐城的伍佑、新兴两盐场办理了樵地升科(即放垦)的手续,这是官方在淮南盐区的首次放垦。此时,范公堤以东20余里已大半被垦为熟田⑹。官府的放垦以及民间的私垦,使得淮南盐区的垦植业兴盛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民国初期,淮南盐区传统的制盐业逐步衰竭,而垦植业日益兴盛,废灶兴垦事业的发展已具备了不容忽视的外部条件。

首先,民族工业的兴起,迫切需要原棉,客观上促进了废灶兴垦事业的发展。江苏从1895-1913年开设的民族工业有70余个,其中南通张謇创办的或与他人合办的企业计25个,占36%左右。这对促进全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⑺1914-1918年欧州大战期间,西欧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棉纺品的倾销,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发展机会。这时纺织工业特别兴旺,而纺织工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大量的原棉供应。要原棉就得有国内的生产基地,这就形成了废灶转产、兴垦植棉的时代要求。

  其次,通海垦牧公司的楷模作用,为淮南盐(垣)商解脱困境指出了一条废灶兴垦的出路。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通人张誉得中状元,他不愿为官,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回乡兴办实业,建成大生纱厂。隔了一年,张又在南通吕四场的草荡和荒滩上集资组成了通海垦牧股份有限公司。花了十年时间费银70万两,完成了公司内河、桥、路、闸工程,开垦植棉9万亩,待垦3万亩。张謇之举,为淮南盐区那些面临盐业生产凋敝而苦于无出路的商办盐灶,找到了一条生路,树立了一个集资办垦的榜样。因而,在配煎草荡和沿海滩地上围垦造田,开荒植棉,成为当时颇具吸引力的新生事物。

再次,民国政府废止禁垦令,放垦开荒植棉,为淮南沿海各场的废灶兴垦提供了合法的条件。1914年,张謇担任北洋政府农工商总长时,颁布了鼓励垦荒、奖励植棉的《国有荒地承垦条例》。此《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殊使用之目的外,均准人民按照本条例承垦。”⑻同年,财政部在东台设立淮南垦务总局,委派总办吕道象、会办孟锋等具体办理放垦事宜。政府之所以解千余年来淮南盐区禁垦之令,目的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为民族工业扩充原料,对苏北淮南各盐场来说,也有解救草煎盐业和垣商积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淮南盐区日益兴旺的废灶兴垦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盐区废灶兴垦的发展过程

  (一)创办盐垦公司

  民国初年,政府放垦之后,上海、南通、扬州等地的官僚、地主、垣商、资本家,甚至一些买办,纷纷在苏北沿海灶区收购废亭草荡,开办盐垦公司。从1915年起,由张謇、张、邵铭之、陈仪、章静轩、吴寄尘、岑春煊、周孝怀、张佩年、韩国均、殷汝耕、许泽初等人牵头,在短短的几年中,发起了南起长江口的吕四场,北至灌河南陈家港之间700余华里,总面积36700平方公里的广大海滨地带,先后成立了77家盐垦(垦植)公司,投资总额达重732万元,占地432万亩。其时,属南通市境的有8家,其中有南通县的通海、同仁泰、大有晋3家,如皋县的华丰、福记、大豫、益昌、正丰仓5家;属盐城的市境的有63家,其中有东台县的大赉南区、大赉、泰源、东兴、通济、华泰、遂济垦植保证合作社、通遂、成丰垦团、大生泰恒棉场、商记垦团、裕华、大丰等14家,盐城县的泰和、大佑、守耕堂、通兴、马家、益兴仓、管东堂7家,阜宁县的淮纲仓、合顺仓、大纲、象生堂、合德、三友堂、众志堂、德生仓、庆余堂、同仁堂、耦耕堂、大生同、阜余、大有晋仓、大学基产处(南通大学)、华成、恺谊堂、善雪堂、余泽堂、公益、老闲、续垦区、阜通、庆丰仓、大纲韦右荡分区、新垦会、同业堂农场、福田、三益堂、中北合德、树德堂、东皋、大新、三义堂、新农、李东兴仓、李西成仓、新华棉产合作社、新南、新通、鼎新、西新南等42家;属连云港市的有6家,新淮、慎行庄、淮丰、大屯、连云、大田等,全部座落在灌云县境。

各盐垦公司概况表⑼

 

公司名称

成立时间

创办人

实有土地(万亩)

其中已垦(万亩)

资  金

(万元)

公司座落地点

原辖盐场

通海

1901

张 謇

12.3

9.2

56

南通

海复镇

吕西场

大有晋

1913

张 詧

27.6

15

50

南通

三余镇

余东场

大豫

1917

张 詧

31

12.7

150

如皋

掘港镇

掘港场

大赉

1917

张 詧

20

9

80

东台

角斜北

角斜北

华丰

1915

邵铭之

2.8

2.8

40

如皋

大豫之西

掘港场

泰源

1920

韩国钧

18

2

70

东台

三仓河东

安丰场

宝丰

 

金季平

2

 

10

东台角斜

角斜场

益昌

 

陈桂一

2

 

 

如皋丰利

丰利场

东兴

1919

张东甫

5

 

40

东台

华家丿

东台场

中孚

(华太济通)

1920

张 詧

汪大奕

14.2

 

80

东台

潘家丿

何垛场

遂济

1920

张 詧

3.8

 

14

东台

竹港以北

丁溪场

通遂

1919

张 謇

11.4

 

35

东台小海

小海场

垦植保证合作社

1934

张雁行

0.045

0.045

0.248

东台

万盈乡

小海场

成丰垦团

1926

严康懋

陈子勋

2.4

2.4

48

东台

成丰区

草堰场

大生泰恒棉场

1933

大生纱厂

3

3

60

东台

泰丰区

草堰场

商记垦团

1930

赵汉生

5.0418

1.5

39

东台

通商镇

草堰场

裕华

1922

陈 仪

22.7

3.9

125

东台

西团镇

草堰场

大丰

1917

周抚九

张 詧

85

21

200

东台

新丰镇

草堰场

瑞丰

 

汪鼎和

1

 

20

东台

西团镇

草堰场

同丰

 

汪鼎和

0.2

 

10

东台刘庄

刘庄场

泰和

1919

岑春煊

张佩年

17

6

120

盐城

泰和乡

伍估场

大估

1918

张 謇

10

3

80

盐城

六大股

伍估场

大纲

1916

张 謇

16

3

120

盐城

上冈镇

新兴场

通兴

 

张 謇

10

 

 

盐城

北洋岸

新兴场

合德

1919

邵子中

4

4

70

阜宁

合兴镇

庙湾场

合顺

1920

杨镜清

1

1

20

大纲公司之北

庙湾场

耦耕

1919

秦亮夫

王烈五

1

1

12

阜宁

通洋港

庙湾场

阜余

1917

章静轩

5

 

60

阜宁

海河镇

庙湾场

华成

1917

冯国璋

张 謇

75

20

250

阜宁

千秋港

庙湾场

新垦会

1933

季龙图

20

4

30

阜宁

苇荡营

庙湾场

新农

1925

殷汝耕

8

 

20

阜宁

沈庄以北

庙湾场

新南

1920

许泽初

2

 

 

阜宁新农北圩庄

庙湾场

新通

1918

张孝若

13

 

6

阜宁新南以北

庙湾场

阜通

 

张海珊

2

 

12

阜宁

苇荡营

庙湾场

大生同

1919

章维成

0.6

 

17

阜宁

洋河南

庙湾场

大新

 

顾愉青

 

 

25

阜宁

通洋港

庙湾场

众志堂

 

束勋严

0.3

 

0.6

阜宁

庙湾场

恺谊堂

 

张佩年

1

1

5

阜宁华成之西

庙湾场

同仁

 

束勋严

0.4

 

4

阜宁射阳河南

庙湾场

庆余堂

 

秦亮夫

0.4

 

3

阜宁合德镇北

庙湾场

永业

 

张忍百

0.8

 

 

阜宁

海神庙

 

四友

 

陈友慈

0.4

 

 

阜宁

苇荡营

庙湾场

三益

 

 

 

 

 

 

 

余泽

 

 

0.3

 

 

阜宁

双河边

 

善习堂

 

张佩年

0.25

 

 

阜宁北涧

 

阜康

 

 

 

 

 

阜宁

洋河南

 

张亚记

 

张亚威

0.5

 

 

阜宁

苇荡营

 

赵云记

 

赵云鹏

0.5

 

 

阜宁

黄河南

 

通益

 

吴寄之

 

 

3

阜宁

 

新灌

1922

 

0.5

 

20

灌云六区

 

新东

 

顾愉青左汉起

1

1

5

阜宁五汛港东

 

大学基产处

1920

 

19

3

40

阜宁千秋港东

 

新华棉产合作社

1931

张镇

 

 

2

阜宁新通西南

 

 

  上表53家公司不完全统计实有土地面积为470.4318万亩,其中南通市境的五公司计75.7万亩除外,今盐城市境内计有大小公司49家,实有土地394.7318万亩,占淮南各公司实有面积的83.81%以上。上列各公司已垦面积为110.645万亩,其中今南通市为39.7万亩,今盐城市为70.945万亩,占已垦面积的64.9%。53家公司共有资金为2050.048万元,其中南通市五公司为296万元,盐城市境为1754.048万元,占两淮各公司资金总额的85.3%。

  上表所列53个公司,总面积30万亩以上的有3家;10-30万亩的有14家;l-10万亩的有17家;不足1万亩的小公司有20家。这些公司中以大丰公司为最大,原领地112万亩,为淮南各公司之冠;其次是华成公司,原领地。75万亩,两公司领地虽广,但成立后,先后均有田售出,后来两公司实际面积均在60万亩左右。不足1万亩的小公司,大都系一些地主单独经营或联合举办,规模较小,与地主庄园无大的差别。如新垦会就是由会长季龙图招集阜宁本地中小地主组织而成的。又如众志堂、四友、三益、赵云记、永业、同仁堂等诸公司,各有田数千亩或为数人合资,或为一人独有,并且辗转售让,变幻无常。

  (二)兴垦废灶的步骤

  1、收并垣产荡地

各公司成立以前,沿海草荡荒滩的使用权是相当复杂的。淮南各场煎亭草荡使用权,主要有商亭和灶亭之分。商亭就是盐垣及其附属的煎亭草荡均属垣商。而灶亭则煎亭属垣商,灶荡使用权为灶民私有。不管商亭、灶亭,土地均为国有,商人和灶户只有土地的使用权,只是在升科改则成为民田后,土地权才能成为完全私有。所以各公司在成立之时,须先收购垣商的产盐权和氧商或灶民的地面权,而后才能动工兴垦。因此,凡属商垣之产,公司须收购其盐垣,而一垣有若干灶,一灶又有若干随灶额荡,收购了盐垣,荡地即可随带而来。通常每副灶,有随亭配煎草荡200-400亩不等。各场配煎额荡差距很大。明朝规定:“引随丁办,荡以引分。”⑽凡16-60岁的男子称为煎丁,每丁每年须完成额盐十六引(每引200斤),根据这个任务分配随引草荡,由于各场情况不同,所以额荡数字也不一致,每引荡额分别有6.9亩、11.94亩、15.67亩、20亩、21亩,最多的也有23亩,甚至有27亩的,这就形成了各场内部灶民拥有草荡(使用权)面积的很大差异。所有这些草荡,公司都要收购。由于海势东迁,淤沙成陆的下段新淤土地,国家勘查分配煎征收灶课时,一般都均派于各场的灶户供煎,这就是灶亭的由来。当然,也有大批分给商人置灶的。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运使泰州分司运判单壮图将草堰的阔港西岸新淤150882亩一次分给十一家垣商办灶,次年又把阔港东岸15588亩新淤一次分给101户灶民供煎。⑾

到清朝末年,淮南盐区20场中,商亭性质的有9场,商本灶置性质的有2场,灶亭性质的有9场。其分布状况详见下表:

 

 

 

 

场 别

沙 荡

草 荡

总面积

性 质

丰 利

0.43

13.69

14.12

商 亭

掘 港

1.11

15.36

16.47

商 亭

石 港

0.61

15.84

16.45

灶 亭

金 沙

0.79

23.22

24.01

灶 亭

吕 四

 

22.94

22.94*

商 亭

余 西

2.07

14.29

16.36

商 亭

余 东

1.60

12.38

14.07

商 亭

角 斜

 

5.51

5.51

灶 亭

栟 茶

 

21.33

21.33

商 亭

富 安

3.01

27.86

30.98

灶 亭

安 丰

3.04

28.21

31.25

灶 亭

梁 垛

0.54

19.14

19.68

灶 亭

东 台

1.72

23.34

25.07

灶 亭

何 垛

6.52

21.02

27.74

商本灶置

丁 溪

14.04

46.47

60.51

灶 亭

草 堰

22.97

34.12

57.09

商 亭

刘 庄

8.09

22.93

31.02

灶 亭

伍 估

14.16

23.43

37.59

商本灶置

新兴场

60.18

14.56

74.74

商 亭

庙 湾

27.56

23.75

51.03

商 亭

合 计

 

 

597.87

 

备注:*为不完全统计数

清末淮南盐区20场商灶性质情况统计表⑿

 

清末淮南盐区20场商灶


  公司收购商亭,每副灶须出价1000-2000元不等,以淮南草堰场为例,开始时煎灶一副,作价一千,后来少数盐商(垣主)居奇抬价,有增至三千元、四千元的。如鲍振、泰垣22副灶除1926年调换8副外,其余“副灶,因土质良好,每副竟以四千元的高价卖给大丰公司。这是商亭由盐改垦必须经过的手续。大丰、大有晋、大豫等公司的土地多为商亭性质,所以后来公司土地连成一片。

  至于灶亭改垦,须先由公司向盐商收购盐垣,垣有若干灶,每副灶给价300—500元不等,以津贴垣主,而后再向灶民购买额荡,以每25亩给价100—350千文不等。如通济公司1919年10月收买何垛场灶民夏余林新淤荡地20.39亩,共付价87.56千文。东兴、中孚、大纲等公司多为商垣、灶地性质,所以公司间土地零碎,呈犬牙交错状。

  据不完全统计,大丰公司到1921年止,用于收购垣商和零星民荡的费用计达15970.00余元,占公司投资总额的80%;泰和公司1921年购荡地费用为270000元,到1931年止,公司购买荡地费用计达758000元。总之,公司收并土地产权(即使用权)并非易事,即受到垣商、学董及地方豪绅的敲榨,更受到广大盐民的反抗。

  废灶兴垦,对于千百年来世代业盐的广大灶民来说,无疑是一次疯狂的掠夺。因为盐垦公司要兴垦,必须首先废灶,收买盐垣亭荡土地。这样灶民赖以维生的引荡使用权及从事盐业生产的工具设施等均被无情地剥夺。灶民面对失业和迁居他乡的痛苦,无比愤慨。公司为达到及时迅速的收并土地和荡产之目的,又勾结垣商和灶董压迫灶民就范。广大灶民废灶转产,生活无着,公司给每副灶补发200—300千文不等的厘剔盐灶之费。当时每元钱可换1800文,这微薄的补贴根本无法维持灶民的生活。所以各公司在废灶兴垦,收并土地的过程中遭到日趋贫困的广大灶民的强烈反抗。民国二年(1913)大有晋公司兴办之初,并垣遣丁,余东场灶民36人愤起攻入公司,捣毁工程,火烧草料并杀死公司职员2名;1919年冬,大丰公司废煎遣灶,兴垦工程办事处被灶民放火焚烧。⒀尤其是盐城新兴场北七灶盐垦民斗争在淮南盐区废灶兴垦过程中影响较大,民国五年(1916),张謇、黄励生等人在新兴场创办大纲盐垦公司,向北七灶垣商宋勉旃收买亭荡地一千余顷。新兴场和伍佑场系淮南盐区官方放垦最早的盐区,这里的灶荡早巳被灶民们垦熟,大纲公司购买后,全部剥夺了灶民若干年的已垦熟地,引起万余灶民的联合抗议。公司调集干余盐警武装强行掠买荡地,并对集结在场公署请愿的愤怒的灶民开枪镇压,酿成震惊省内的丧九人十一命(内有孕妇二人)的“北七灶惨案”。新兴场地方绅士吴鸿壁、刘障东等同情灶民,遂起草诉状投之省府。省长韩国钧派出官方代表出面仲裁:大纲公司将已买下的垦熟荡地三分之二发还灶民,存留三分之一用于兴垦。最后,这场商灶业荡权之争以灶民取得胜利得以平息。然而,大纲公司为此花费了诉讼、军费及抚恤费达14万多元。⒁

  2、兴建垦务工程

  废灶兴垦,重在堤河。开垦前的临海草荡,一片平畴,潮盛之时,荡地尽为泽国,大潮实对灶民有致命的威胁。据史料记载,两淮各场淹死万人以上者,就有四、五次之多。清雍正二年(1825)一次大潮灾就淹死30场灶丁 49558人。因此,在沿海兴垦必须首先解决水利上的四个问题:一是防潮;二是防洪;三是排捞;四是淋盐,所以对四周防洪大堤、内部的排涝干河和条田化建设,尤为重要。

  (1)防潮的海堤工程。1919年大丰公司大兴筑堤、开河工程。当年筑海堤工程费达万余元。1924年裕华、大丰合筑防潮大堤9450余公尺,共用去大洋73000余元(其中由大丰公司支36000余元,余为裕华开支),此堤基本挡拄了海潮的威胁。1929年8月30日台风大潮,裕华北段堤虽破,但经抢修、损失不大。而泰和公司海堤标准偏低,全部崩溃,潮水淹没农田,房屋倒塌,人畜伤亡惨重。仅最初报告,就淹死灶民106人。由于潮后未及时复修海堤,同年10月15日又第二次被潮水淹没。两次受潮水淹没,造成田面盐碱化,佃农无法种植。华成公司筑海堤长60里,工程费300000元,纵贯阜宁滨海之区,宛若长城。自堤成后,飓风海潮不易入侵,惟1931年大水,已不敷用而进行了复修。

  (2)防洪内堤工程。淮南中部各盐场,地处淮河下游,往往西水东采,遇到海潮顶托,洪水屯积于里下河各县,汪洋一片。因此,垦区防洪堤圩甚为重要。所以,各公司开办时,都筑设了防洪大堤。以防西水漫滩过境。裕华公司四周筑设防洪大堤计长26185米,堤身高出平地2.5米,顶宽4米,外坡1:2.5,内坡1:2。除四堤外,还在公司中央分南北二区各筑一中间隔堤,以备外堤坡损使受灾地限于一隅而不致波及全面。

(3)垦区农田水利工程。除垦区外围防潮防洪工程外,各公司对垦区内部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亦十分重视。他们规划,均借鉴于通海垦牧公司,而垦牧公司又是参照欧洲荷兰王国治水经验,结合本国情况进行的。各公司在完成外围堤河以后,先开辟内部排涝大河,把整个垦区分为若干块,称为区或里或堤,每区又依其面积大小划井字形或十字形,分为若干土匡土匡有河,内又分为若干排,排有排河,亦称横河,每排分为若干土窕,有土窕沟。土匡河、排河、土窕沟、纵横街接,形成网络。一般大河宽10—20丈,河5—6丈,沟1—2丈,各公司的河网化、条田化工程,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超过了当时苏北的任何一个农村地区,到现在看来,其规划也是比较合理的;尽管工程标准偏低,但整个说来,排灌合理,而且还有利于机械耕作,这是苏北农田建设的一个新阶段。

3、雇工招佃,兴垦植棉

淮南各盐垦公司在1937年以前,居住垦区境内的计49000余户,304000余人,但开垦时户数人口,均不到此数。此数不仅为农业人口包括工商各业及公司管理人员在内。办盐垦公司的难题,第一是资金,第二是收并土地,第三则是劳动力。原来的灶区地广人稀,劳力很少,而且灶民长期从事盐业生产而不懂农业,不了解种植和管理棉花。公司开垦的主要劳力有两方面来源:一是原来的灶民,废灶兴垦后,就近业农,成为垦户者约占垦户总数的15%。二是招来佃户兴垦植棉,佃农中多来自海门、启东、南通等地,如皋、东如、盐城、阜宁等地人次之。外来佃农占公司劳力的80%以上,如华.成公司共有佃户2000户,90%系通海人。阜宁当地人仅占10%;合德公司600户佃农,均为海门、崇明、启东人。到1921年数年之内,淮南各盐垦公司,从(南)通、崇(明)、海(门)、启(东)招来佃农达100000人以上。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为实施淮扬屯垦计划,曾从苏州、松江、嘉兴一带大规模迁移人口到苏北沿海从事煎盐生产,史称“洪武赶散”(又称“苏迁”或“阊门赶散”)。当时,一次性迁徙人口也不过八千余户,两万四千多人,而民国年间在废灶兴垦狂潮掀起的几年中,就从通、启、海一次迁徙十万之众,这样大规模地移民兴垦,在淮南盐垦发展史上,确属空前创举。

佃农来公司领田承种时,须交顶首(押租)和写礼费(文书印刷费和办事人手续费,概不退还),写礼费每亩三角,顶首费各公司不一,一般多为每亩三元,也有五元、八元不等。一般是南部地区公司收费高,而北部公司收费低。因为南部地区气候好,土质佳,匪患少,离佃农老家近,愿意承佃者多,因此收费高。而北部地区情况相反,愿去者甚少,所以收费少,佃户来公司承种土地,还要按公司规定交纳租金,公司则采取传统的实物议租制,按亩估产,四六分成,即佃农每亩生产子棉重10斤,须交纳给公司4斤,佃户自得6斤。如大丰公司开始就是四六分成,1928年经过佃农抗争,政府裁决,改为业三佃七分成。此后各公司多改为业三佃七分成。

少数公司除招佃耕种外,还有部分自垦田,一般自垦田都在公司或仓库周围,直接由公司管垦人员指挥,雇去短工种植,自垦田一般不多,约占公司已垦面积的2%左右。

  少数公司除招佃耕种外,还有部分自垦田,一般自垦田都在公司或仓库周围,直接由公司管垦人员指挥,雇去短工种植,自垦田一般不多,约占公司已垦面积的2%左右。


各盐垦公司成立之后,经过一番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招来佃农逐步开垦植棉。但植棉面积很不稳定,有些因工程和灾害等原因,垦后又复荒,所以面积变幅较大。许多盐垦公司在兴垦植棉的同时仍部分生产食盐,以盐济垦,解决因兴垦而形成的经费支绌。到1937年,淮南各公司的兴垦已具一定规模。现将通泰两属17个盐垦公司1931年兴垦情况列表如下:⒂

 

 

 

  少数公司除招佃耕种外,还有部分自垦田,一般自垦田都在公司或仓库周围,直接由公司管垦人员指挥,雇去短工种植,自垦田一般不多,约占公司已垦面积的2%左右。

  各盐垦公司成立之后,经过一番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招来佃农逐步开垦植棉。但植棉面积很不稳定,有些因工程和灾害等原因,垦后又复荒,所以面积变幅较大。许多盐垦公司在兴垦植棉的同时仍部分生产食盐,以盐济垦,解决因兴垦而形成的经费支绌。到1937年,淮南各公司的兴垦已具一定规模。现将通泰两属17个盐垦公司1931年兴垦情况列表如下:


公司总称

总面积

己垦面积

佃农户数

佃户人口

棉花产量

豆麦产量

食盐产量

通海垦牧

123277

91761

5700

13000

60000

20000

 

大有晋

268482

176831

2300

22000

100000

10000

20000

大 豫

480000

130000

4500

27561

160000

22000

 

华 丰

28279

28279

850

4500

9000

2000

200000

大 赉

207978

146550

3500

28200

30000

7000

6000

泰 源

158000

18000

700

4500

6000

 

100000

通 济

123800

38550

300

1592

 

 

25000

通 遂

111000

14600

1200

7800

1500

200

30000

遂 济

38000

1000

200

2800

 

 

6400

裕 华

227000

95000

2616

13527

24000

5000

 

大 丰

554418

279067

15698

94174

195000

13000

 

泰 和

200000

60000

1594

9560

15000

2000

 

大 佑

90255

24650

1048

4676

10000

 

6000

大 纲

137000

30500

1300

8000

10000

500

 

合 德

35000

35000

2500

30000

9400

1000

 

阜 余

37720

37720

600

3000

10000

5000

 

华 成

700000

239000

5000

30000

40000

6000:

 

合计

3520209

1446528

49604

304980

679900

93700

393400

备 注

面积为亩,产量为担

 

 

  上表数字表明,1937年十七家较大公司的总面积为352万余亩,已垦面积为1446528亩,占总面积的41%。总产子棉679900担,平均单产子棉为47斤。

(三)兴垦废灶的成效。

淮南盐区的废灶兴垦,自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张謇首创通海垦牧公司为始,1916年至1920年为鼎盛时期,1923年以后即逐步衰落。废灶兴垦,对沿海土地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增产棉花,促进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资本侵略,国内军阀混战,天灾人祸不断,民族工商业受到很大打击。张謇、张詧兄弟经营的各项事业,如垦牧、盐业、渔业、粮食加工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资本总额达3400万元,这时瘫痪的瘫痪,闭歇和转让不断,连他们赖以起家的大生一厂、二厂,也因负债累累而交由上海、金城等四家银行接管了。张謇所办实业如此,其他盐垦公司的境况可想而知了。到1933年,淮南各公司除了少数公司经营略有盈余,大部分都绌收,且债台高筑。以最大的大丰公司为例,1933年大丰公司总.收入为236449元,其中农业租金等收入为204675元,占总收入的86.5%,而这一年的总支出474094元,其中垦务工程支出24811元,占支出总数的5%;垦务人员工薪22052元,占4.6%;盐务兴筑用费3444元。占0.73%;教育费3013元,占0.63%;分益费3086元;占0.65%;国课及赋税4644元;占0.98%;军警费用16017元,占3.4%;其它开支397027元,占83.7%。所谓其他开支。美其名曰特支,包括付息、请客送礼、招待贵客吸食鸦片等。据资料记载这年支付利息340240元,占总支出的70%以上,这年收支相抵,还透支237645元。1933年,淮南盐区八大盐垦公司经营收支比较情况详见下表:⒃

 

1933年部分盐垦公司经营收支比较表

公司名称

当年总收入

当年总支出

收支平衡

大丰公司

236449

474094

-237645

泰和公司

47000

68000

-21000

裕华公司

51594

27871

+23724

商记垦团

16097

28299

-12202

大生泰恒

31800

24299

+7501

棉  场

 

 

 

通遂公司

22000

22400

-400

遂济公司

2200

2170

+30

通济公司

13200

8200

+5000

备  注

+为盈余 -为透支

上表中,通济、遂济以盐为主,收入稳定,气候正常即有盈余,大丰、泰和债息太重,特别是大丰情况可以代表各盐垦公司经营失败的症结所在,这是社会制度形成的问题,即金融资本想方设法去剥削盐垦公司,间接剥削广大棉农。

尽管各盐垦公司在兴垦废灶过程中因经营不善而负债累累,但是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努力,各公司将盐区已建成了生产、商贸、生活、文化、科技等设施较全的苏北棉区,为开发经济打下了基础。到1937年,淮南盐区已建成市镇25个,仓库474个,工厂14座,诊所10个,合作社95个,学校58·所,雨量站9个,测候所1个,各盐垦公司1937年具体建设概况详见下表:

公 司

名 称

市镇

仓库

工厂

诊所

合作社

学  校

雨量站

测候所

小学

中学

训练班

通 海

1

49

l

1

8

13

 

 

1

大有晋

3

56

1

l

8

5

 

 

1

华 丰

1

14

 

 

1

1

 

 

 

大 豫

3

63

1轧1纺

2

15

9

 

 

1

大 赉

1

20

1

1

9

5

 

 

 

泰 源

 

7

 

 

1

l

 

 

1

通 济

1

5

 

 

 

 

 

 

 

遂 济

1

15

 

 

 

 

 

 

 

通 遂

1

10

 

 

 

 

 

 

 

裕 华

1

35

1纺l榨

1

9

6

1

 

1

大 丰

4

111

2轧4榨

3

24

2

1

2

3

泰 和

1

5

 

 

3

2

 

 

1

大 佑

1

15

 

 

1

1

 

 

 

大 纲

1

7

 

 

2

1

 

 

 

合 德

1

7

1

 

2

1

 

 

 

华 成

3

50

 

1

7

4

 

 

1

阜 余

1

5

 

 

l

1

 

 

 

合 计

25

474

14

10

95

54

2

2

10

备 注

 

 

 

 

 

 

 

 

 

 

1946年抗战胜利后,我民主政权在淮南盐区各盐垦公司实行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棉农的生产积极性。棉花种植业稍有生机。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各盐垦公司虽然解体,但其废灶兴垦,建设新棉区的事业却获得了不断发展。到1949年,经过土地改革,淮南盐区的棉田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据1949年统计,当时淮南共有棉田2483145亩,其中,今盐城市境域有棉田面积766390余亩,主要分布于盐东县(后归并射阳县)106712亩,射阳县270767亩,阜东县(后改为滨海)62413亩,台北县(后改各为大丰)271993亩,东台县55316亩。至此,形成了今日盐城市成为全省甚至全国重点产棉区的基础。

三、盐区废灶兴垦事业失败的原因

  民国初年兴起的废灶兴垦,大办盐垦公司狂潮,到本世纪40年代末以盐垦公司的纷纷解体而宣告彻底失败了。它们的先后破产和全部失败也不是偶然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和盐垦公司带封建性资本主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盐垦公司注定要失败的命运。

第一,帝国主义的入侵,限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促成了废灶兴垦的全面崩溃。

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绝不允许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淮南各盐垦公司分两个派系,由张謇兄弟投资、集股、经营和支持的盐垦公司属于南通派(另一派是海安韩国钧等人所办盐垦公司,称非南通派)在财力上都是依赖大生纱厂的。各盐垦公司开办之初,正是大生纱厂盈利最多的时侯。据1922年统计,大生纱厂支持盐垦公司款项多达130余万元。其中遂济公司一家就欠23万余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广义列强的洋纱洋布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民族棉纺工业在短暂繁荣之后,得不到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政权的保护,遂风雨飘摇,相继衰败。大生资本集团失败了,棉垦事业也连带失败。抗日战争时期,各盐垦公司又遭到日伪的严重摧残。以东台县大赉公司为例,1938年4月,日伪扫荡抢去食盐若干担,1941年7月夏季大扫荡,9架敌机投弹30余枚。炸毁仓库等233间;1942年,公司被日伪纵火两次,并被拆毁民房若干,“损失了半边街”,还被抢去步抢18支;1943年,公司又遭日伪纵火抢动,损失棉花1500担;粮食50担,拆毁大桥4座,小桥20座,佃农被抢棉花3000担、杂粮1000担。据东台县境 7个公司不完全统计,仅日伪轰炸、纵火、抢劫所造成的损失,多达2878000余元。这时,各盐垦公司植棉面积已下降,生产濒临绝境。1944年初,日军为控制我淮南沿海地区,进一步掠夺我棉、盐资源。决定对我苏北沿海地区实行军事屯垦,并成立苏北屯垦总署于盐城。由于共产党新四军领导人民针锋相对进行斗争,尤其东如县七灶河伏击一战,生俘日军棉业编制委员会东台库长清水亥三郎,联络官溥和及伪东台县长吕景颜等日伪20余人,使日伪“屯垦”计划彻底破产。⒄

第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盐垦公司采取封建性实物议租制,对佃农进行非常苛刻的剥削,,极大地限制了广大佃农的生产积极性和改进农业技术的经济实力令佃农不仅受公司的残酷剥削,还要受商人、高利贷者的严重剥削,诸如垦民合作社、典当、钱庄等,这一把刀子砍在佃农头上,弄得许多人家“如牛负重,债越欠越多”。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激起佃农的不断反抗,佃潮不断发生。佃农的自发斗争,由于得不到先进阶级的正确领导,因此除个别斗争取得减租胜利以外,都先后失败了,但是佃农的不断反抗是正义的。最终会积聚力量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盐垦公司归于失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三,垦区简陋的水利设施,无法抵御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地阻碍了废灶兴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盐垦公司经济短缺,加上当时历届政府者都是腐败无能,从未进行大规模的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从未从经济财政方面扶持棉垦事业,公司虽然也兴办了一些工程,但仍然标准偏低,发挥不了多大效益,无法抗御东边海潮,西边洪泽湖水的灾害。公司对某些工程不肯做的原因是怕花钱,由于受平均利润率的限制,农业投资没有保证,如大丰、裕华公司境内建过几十座区河小闸,却不肯筑通海大闸。典型的事例是四卯酉范庄子港口,只修土坝,边年汛期开坝,汛后打坝,农民吃尽了苦头,棉田积水也不能及时排除,严重影响了棉垦事业正常发展。

第四,盐垦公司内部腐败,管理无能,造成公司严重亏损,导致公司倒闭而失败。

公司机构重迭,人员复杂,贪污舞弊成风,如大丰公司首任经理王已劲依仗张謇兄弟作后台,经营江阴白沙镇鼎兴公司、太仓县公泰纱厂,他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十九万元巨款,除在南通松树路建一座西式洋房别墅,还在老家建房百余间出租,穷奢极欲,弄得公司负债30万余元。大丰公司最后一任经理朱警辞贪污舞弊,遭到公司股东和佃农的控告。公司的办事人员特别是高薪职员都发了横财,不少人都变成了农业资本家或租地农场主或地主,成了土地改革时期的革命对象。公司高中级职员腐败的原因很多,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二是公司盐部带来的封建性盐商的腐败传统;三是牛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缺乏雷厉风行的工作效率。

第五,高利贷的盘剥,使公司经济趋于全面崩溃。

由于各公司资力薄弱,周转不灵,因此不得不向银行、钱庄借贷维持,又由于银行钱庄的借款本来是从商业金融的游动资金中抽出来的,所以给各公司提供的贷款是数额少、归还期短而利率高的款项,各公司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收入不稳定,往往不能按时还本付息,于是就利上加利。公可又采取举新债,还旧帐或者变卖一部分熟田,还债后,有余钱再开垦、再卖田的办法,以苟延残喘。公司借不到长期低息贷款,遭受高利贷盘剥,最后使公司经济趋于全面崩溃。

另外,公司直接用于生产性开支不足,仅占开支总数的重10%,而非生产性开支过多,却占开支总数的90%,非生产性开支中,除职员工薪外,最大项目是用于付债息,其次是用于军警、送往迎来,挥霍浪费,生产性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公司经营中的满负荷工作。这也是废灶兴垦失败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民国期间,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些代表人物在苏北淮南盐区兴办盐垦公司,力倡废灶兴垦,不管他们主观目的是什么?客观上还是起到了对国对民较为有利的积极效果。

第一,集中了社会上零星游资,全部用于农业建设,合理地开发利用滩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了我国垦植业之先河。

  第二,打破了封建主义的大大小小的盐商和灶民的额荡地的疆界,使纵横几十华里,数以十万亩的连片土地统一规划,开河、筑堤进行围垦,特别是大丰、裕华、泰和等盐垦公司农田条田化建设比较科学,这些水利工程基础及实践经验,对今天开发沿海滩涂资源,加快农业经济建设步伐,仍具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

第三,兴建了一批集镇,如新丰、南阳、大中等镇都是1918年以后大丰公司逐步建立起来的,此后又有裕华公司兴建的裕华镇,由商记垦团兴建的通商镇等。这些市镇成为当时盐垦的经济中心,对于沟通城乡产销渠道,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发挥了很大作用。

今天,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废灶兴垦事业的成败得失,可以为改革开放后苏北广袤地区进一步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大力发展沿海经济,提供历史借鉴作用。

 

────────────

1、罗庆康著《汉代专卖制度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2、郭正忠著《宋代盐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民国胡应庚主纂《续修盐城县志》卷1,《舆地志》。

4、民国《湖海诗存》。

5、民国田北湖《说盐》。

6、周梦庄:《岑春煊与泰和盐垦公司》。

7、南京博物院编:《江苏历史陈列简介》。

  8、于海根主编:《盐城盐业志》(送审稿),第39页。

  9、孙家山著:《苏北盐垦史稿》,第87页。

10、明弘治《两淮运司志》。

1l、清光绪《两淮盐法志》。

  12、胡焕庸著:《两淮水利盐垦实录》。

  13、邹强著:《大生资本集团史》(未刊稿)。

  14、(日)天野元之助:《江北盐垦公司考》。

  15、《淮南盐垦各公司管理处总概况表》。

  16、《江苏省垦殖区视察报告书》。

  17、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委编:《盐城革命斗争大事记》,第148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打印本页】【关  闭】
主办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盐城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盐城市世纪大道21号
苏ICP备09024546号